访谈

当前位置/ 首页/ 养老事业/访谈/ 正文

无障碍与适老化:同向同行的未来

北京市朝阳区安慧里一区,有一个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2300平方米的养老院。这是全国首个结合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三种模式,面向失能、失智、独居和空巢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支援及医疗护理照护服务的养老机构,为老年人塑造了一个宜居的养老居住环境。   “社区有好多老人,他们的公共活动、休闲娱乐是不是有足够场地、足够设施?我们对社区的道路以及对步行环境产生的影响,包括无障碍铺砖、轮椅通行是否困难等等进行了调研,思考怎样给老人和孩子提供更好的空间……”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是这个项目的参与方之一,在综合考虑了道路交通、居住环境、生态条件、医疗资源等各方面因素后,设计者们对社区进行了无障碍改造,“相当于用工艺和集成实现了一个系统的无障碍环境,体现了适老化和无障碍的需求。”经过无障碍通道改造后的社区道路   参与这个项目的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邵磊教授,既是全国无障碍建设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也是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无障碍环境研究分委员会主任委员。他长期从事城市规划设计、高龄者及无障碍人居环境研究和旧住宅更新改造研究,主持过民政部“机构老年人生活居住环境设计模式研究”、《雄安新区无障碍规划标准导则》的编写工作,也参与了《无障碍设计规范》《老年人活动中心编制标准》等多项国家标准制定。无障碍爬楼机辅助居住在高层的老人出行   “我是建筑专业出身,我们做建筑,一直有关于人和环境的话题,这是建筑学学科里面不可或缺的一个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无障碍和适老化都对“建筑”本身提出了要求,邵磊说,“那我们就必然要响应这件事情。”   但是很显然,进行无障碍的研究和实践,对他观念和思维上的影响远超出“建筑设计”本身。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从研究院成立至今的五年,“是志愿服务、洗涤心灵、重塑自己的五年”。   2018年,邵磊在他拟定的《通用无障碍发展北京宣言》中提出,无障碍是社会包容发展的现实需求,全社会需要更新思想观念、优化制度设计、改变惯性思维和认识、促进融合共享,以通用无障碍(UniversalAccessibility)发展作为“全社会的最大公约数”,迎接未来在包容发展方面的挑战。“无障碍环境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持续的过程,物质环境、信息环境和服务的系统衔接至关重要,因为这直接决定了能否实现所有人机会均等、自由体面便捷地参与社会生活。”   无障碍与适老化:目标一致   《中国青年》:人口老龄化,已经是我们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在老龄领域,无障碍包容发展遇到了哪些棘手的难题?主要原因是什么?   邵磊:难题其实还是在责任感上。像阿尔兹海默症、脑瘫、孤独症等认知障碍,这种康复医学里面的复杂命题,都有科学机构去探索了,而对于无障碍,我觉得棘手的难题是一定要把主体责任负起来,因为目前的无障碍都还是政府为引领,由公共部门来推动的。当然我们并不是强制每个主体都得负责任,但这个意识应该有,因为无障碍代表的是一个基本权利。大商场、大酒店等公共场所应该多投入一些,多做些坡道、电梯等基本的设施,不能全都指望政府。所以,难题还是要让每个主体都能合理地承担起推动无障碍发展的责任,在这个基础上再共享发展包容的红利,我觉得这样才对。   《中国青年》:当下,与“老龄化”相关的建设与服务中,无障碍具体实践中最大的难点是什么?   邵磊:首先,我觉得对老年人无障碍的相关研究和实施还不够。实际上,我们无障碍建设的质量、品质、产品应用都还处于相对比较弱的阶段。国外已经有很多发达国家在适老化这条路上走得比较早,他们有很多成熟的经验,我们可以借鉴,但是对于中国国情的基础性研究,现在还处于正在开展的阶段,没有到最好的时候。所以对老年人的需求、人和环境之间的匹配、保险、福利等等,都还没有一个清晰的架构,都在试点,制度构建还没有到很成熟的阶段。其次,在生产和消费意识上,责任权利这方面也没有走到一个成熟的阶段。我们发展很快,但未富先老、未备先老,大家都没做好准备。但是我觉得在“十四五”期间,这方面应该会推进得很快。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在无障碍上做到通用,意思就是老年人、残疾人、儿童、孕妇等各种不同行为能力和感知的人都能够通畅、自主地生活,在设施、设备、信息和服务上大家都能通用。   无障碍的明天,属于青年   《中国青年》:中国将步入重度老龄化社会,这种压力也在逐渐传导给年轻人。青年该如何去缓解这种压力和焦虑?   邵磊:其实压力和焦虑必然是逐渐增加的。不光是年轻人焦虑,中年人不焦虑吗?我们的父母不焦虑吗?我觉得全社会要引导起社会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风气,共同面对社会问题带来的焦虑。老龄化,是每天都在发生的事,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不可逆转,但是另外一方面,要看到我们人口寿命增长也是一个明确的趋势……所以说如果要正视这个事实,我觉得更多的精力还是要研究一下关于长寿、健康,关于让老年人和家庭更好地实现无障碍发展的问题,以及如何在政策上、金融上去支持和在体系上去促成。   《中国青年》:无障碍建设与发展对于我们每个人,尤其是对于青年的意义是什么?会如何影响青年个体及其未来?   邵磊:青年人如果要系统了解20世纪的现代文明,就要看到大工业生产、大规模消费、大规模制造构成了经济增长的一个大主题,但随之而来的是我们今天对于个性化的需求越来越多,尤其涉及老年人和残障人士,每个人的需求都不一样。比如说,父母的需求就各有各的偏好,而且这种偏好在年轻的时候不显得突出,都能将就。但对身体不方便的人或者有感知障碍的人,这种偏好可能就是“要命”的。所以我觉得,年轻人要推动这个理念发展,要抛弃掉一些固有的或者是惰性的思维,去重新反思学科、反思知识——我们所有的体系都是基于已有的健全人的感知建立起来的,如果换一个维度建立体系会怎样?我觉得这对年轻人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话题,可以激发大家进行创新。   另外一方面,它也能帮助我们更多地理解志愿服务、社会公益慈善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比如在不同的人群之间,在人的社会性、人的自然视角上,怎么看待以人为本,怎么看待我们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光在学校里教不行,你必须得让青年们去看,如果他们不接触这些人和事,很难体会到。比如我们说到“残疾”,脑子里可能就是一个轮椅的符号,这不行。当你真正看到肢体残疾、视障、智力残障、认知障碍的人群时,看到这些人背后的一个个家庭,看到他们全家人的努力……这时候你会发现,这个群体你不能忽视,因为它实际上也是我们社会的一员,也是社会进步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是我们的目的之一。   无障碍发展对于青年人的意义,就是无论我们的生活、工作还是学习,都要重新构建一个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范式。   《中国青年》:面对无障碍的未来,青年在其中可以承担什么样的角色?   邵磊:毫无疑问,无障碍的未来是青年人的天下,那么年轻人该充当什么角色?显然,生力军肯定是中青年,因为所有的社会生产、学习、教育资源都在他们手里,他们是能发挥最大能量的一个群体。另外,还要终身学习,就是在无障碍发展过程中,年轻人、老人都要承担角色。所以我觉得《中国青年》联合我院举办“致敬无障碍发展”年度青年人物风采展示活动就特别重要,能让大家意识到什么东西在社会上、在人的一生中是最有价值的事。

我要评论



微信订阅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通讯录”,点击右上角的 “添加” 搜号码 andk_in 或查找公众号 安妮导刊 即可。